文案详情
导航

“韶州之星”解说词文案(下)

景区导游解说词 438 56


明清八大家廖燕

廖 燕(公元1644—1705年),初名燕生,字人也,号梦醒,后改名燕,自号柴舟,祖籍江西樟树镇,出生于曲江河西大庙坊(今韶关市武江区武江南路)。
    他10岁进入私塾时曾向先生问道:“读书何用?”先生答:“中举第进士。”廖燕问:“止此乎?”先生无以回答。廖燕上学时,成绩平平,8岁时得中秀才。

廖燕中秀才之后,他曾赴省参加乡试,但他几次未第。这其中的原因之一,是想通过科举入仕,但又对八股文怀有一种抗拒心理,所以,他的应试文章很难得到主考的赏识。于是,廖燕在25岁时就断绝了以科举入仕的想法,专攻诗文、词赋。这里摘录他写的部分文章、诗词,即可赏析诗文泰斗的佳文妙诗,也可寻觅一位草根文人对大千世界的观语和心旅:

“天下可智不可愚,而治天下可愚不可智。使天下皆智而无愚,而天下不其乱矣。盖智者动之物而扰事之具也。昔人云天下本无事,庸人扰之耳。夫庸人焉能扰天下哉。扰天下者,皆具智勇凶杰卓越之材,使其有才而不得展,则必溃裂四出,小者为盗,大者谋逆,自古然矣。惟圣人之其然,而惟以术愚之,使天下皆安于吾术,虽极智勇凶杰之辈,皆潜消默夺不知以然,而后天下相安于事。故吾以为明术祖以制义取士,与秦焚书之术无异,特明巧而秦拙耳,其欲愚天下之心则也。”谈古论治,见解特异,阐述智与愚在治国之道中的利敝。
《丙辰除夕诗》

其一

客返匆匆又岁迁,生平回首总堪怜。

纵多此夜还堪睡,况到更残是隔年。

其二

三更已作隔年期,无复多愁但赋诗。

终岁图谋还不就,那争残腊半宵时。

他在为塾师时,曾给好友黄遥赠诗一首,以铭其志。诗曰:

生平自笑竟何为,此日相怜作塾师。
地接池荷香度处;光连灯火夜分时。
六经删后谁堪继;一代文成己独知。
举向良朋麻首旨,从来怀抱不须疑。
《故园》
一身半死余,扶筇观故址。
乍入已无辨,良久乃可指。
邻屋数百架,家家剩颓堍。
依稀鬼啸壁,先灵失椟止。
伤哉读书堂,瓦砾生荆枳。
杀戮及苍生,亦不恕书史。
远梅半株存,松竹已尽毁。

《横溪行》
运厄干戈起,群凶日纵横。
名义既不立,得土亦随倾。
岂无后苏意,聚敛灰民情。
后传烽火近,逼我横溪行。
缑粮是所急,宁暇挟琴笙。
豺狼满道路,奔走还多惊。
官军岂盗贼,恣掠莫敢撄。
跄踉就岩薇,且暂逃残生。
谏茅结矮屋,穴地煨破铛。
饥夕野藜藿,倦卧乱柴荆。
时复防掳劫,终夜心怦怦。
妻孥馁且病,死鬼啼咿嘤。
生鬼犹在床,阴风暗孤檠。
此身复苦痢,弱骨强支撑。
穷村令药饵,乱世性命轻。
安得寇尽灭,渐次奏昇平。
契家反故庐,咏歌乐躬耕。
    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到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间,廖燕所著的作品记集成册,刻成《二十七松堂初集》,请好友黄遥为其作序。题目出自廖燕祖居附近山上长有27棵苍松。

他在《书韶州府名胜志后》一文中,以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心境。文中道曰:“吾闻瑰伟特立之士,类多离世绝俗,超然尘垢之表,名似非其所急者,世人鸟从 知之而传之?且夫人之情非富贵不道,既有才如文献襄公。使布衣终其身,虽至今犹不传也,况下此者耶!”

廖燕一生喜酒。他曾言:“予将以四海为酒,大地为榻,醉则酣寝其上,酣呼之声达帝座。”

以下几首是廖燕的酒诗:

《平南夜泊友人招饮》
他乡聚晤喜同群,况复招寻意更殷。
千里舟依芦雁回,三更杯话聊溪去。
江湖慷慨交情和,洒墨淋漓夜漏分。
谁言德星今夕聚,好推蓬卧看天文。
《忆韶酒》
其一
几坛家藏酒,酣来骨欲仙。
自怜轻做客,夜夜梦回船。
其二
才诂烧栗枝,愈使客思乡。
犹忆微酣后,逃禅向法圣。
其三
新酿三冬熟,期年取次开。
如逢嵇阮客,好载几船来。

其四
琥珀邻居酿,长增输墨绿。
何时归计就,另辟醉乡天。

下面的这首酒诗又有另一番意境:

神龙伏泥沙,抱珠光烛天。

凤凰不世出,文彩何更娟。

幽人虽岩居,烟霞覆其巅。

凡物欣有托,予将何为焉。

斯道多秘密,待醉与君传。

 廖燕喜游,常以山水寄怀,写下不少旅游诗:

《舟寒》
天地还幽闭,孤舟江山寒。
客秩原有定,风雨苦无端。
觅句围炉坐,逢山伏枕看。
生平曾耐此,无复畏艰难。
《过叶金吾丰湖别墅》
山行景多幽,湖行景多爽。
墅行有余思,绿荫竹成巷。
深来气萧森,中自分明朗。
造物岂先设,卜筑随府仰。
转入势将尽,桥通忽轩厰。
曲径望犹疑,艳花错相长。
槛虚云气侵,日映湖光荡。
但觉心目纷,四顾多戃恍。
恬澹乐幽栖,嵚崎寄遐想。
悠然起长怀,得句还自赏。
书之青篠竿,风吹发奇响。

在生命的最后几年中,廖燕接二连三的遭受丧子亡友等难以承受打击。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廖燕在悲痛中去世,时年62岁。
   廖燕一生著述颇多,存世作品数量不菲。有诗552首,散文380篇。廖燕是清朝初期的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他不仅代表粤北,代表岭南,甚至是当时中国文学界的杰出代表。有人曾经将其比喻与唐代名士韩愈齐名,也有说他可比宋朝王安石。

“韶州之星”解说词文案(下)


张九龄公园

韶关张九龄纪念公园,是市委、市政府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实省委书记李希在韶调研指示精神的重要举措,是提升城市品位、弘扬韶关优秀传统文化的民生项目。

韶关张九龄纪念公园,选址位于北江河畔的回龙山,地处浈江、武江、曲江三区交界处,总规划用地面积约935公顷。首期重点建造韶州历史文化博物馆和修缮上山步道,配套博物馆周边、主入口、次入口等主要节点景观工程和相关水电设施,项目投资约1.9亿元。

韶州历史文化博物馆,位于回龙山山顶,建筑面积10690平方米,建筑总高度81米,其中阁楼高度69米。博物馆建筑海拔368米,寓意三江六岸融合发展。博物馆为仿唐楼阁式建筑,由主阁楼、四个阙楼以及T形连廊组成,设计风格为三层台基、明五暗九、五凤式布局、歇山屋顶。

公园附属配套设施工程,主要建设主、次入口广场及博物馆停车场,总建设面积约为3万平方米。主入口与韶州大道接壤,次入口对望北江,山顶博物馆侧建设停车场。公园内部建设有2条车行道、3条上山人行步道通往山顶博物馆。

“韶州之星”解说词文案(下)


百年东街

汉武帝在徐闻开海,海上丝绸之路带来了韶州的千年繁荣。

百年东街,一直是岭南最繁荣街区,海上丝路不仅带动了中外经济和贸易的发展,同时也是外来文化的入口。韶关由于位于“海上丝绸之路”源头,开发早,对外交往频繁,外来宗教历史悠久,文化景观占用空间深广,影响也较大。

韶关东堤路邻近,有风采楼、曲江园、大成殿,有道教古观太傅庙、广式建筑群广富新街、濂溪书院、广州会馆旧址、三座基督教礼拜堂等,明清至民国的古建筑建成一片,且保持得比较完整;具有南方特色、风格别致的旧建筑鳞次栉比,这里曾是华南历史上最繁荣的商贸街之一。古往今来,南北文化、物流交汇于此,沿浈江上游,北跨珠玑巷、梅关,入赣江、长江水系,再过京杭大运河,可交融中原文化等;沿浈江下游,南连北江、珠江、广州、海上丝绸之路,可吸纳岭南百越、海洋文明。那么,海上丝绸之路对韶关有什么影响呢?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影响了韶关的经济生活和文化风貌。古越人善水和使用舟楫,《越绝书》称其:“以船为车,经楫为马,往若飘风,去则难从”。《汉书·地理志》记载了汉武帝以黄金和丝织物,贸易明珠、璧、琉璃和奇石异珍,表明了海上丝绸之路已开通,并开始影响岭南的经济、文化。随着贸易的发展,南北朝时期,域外一些高僧浮海而来,先后在广州、韶关等地创建了我国最早的一批寺院,佛教文化由此得以在岭南首先传播。现存的广州光孝寺、西来初地、韶关南华寺等成为这一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见证。明清“海上丝绸之路”鼎盛,西方近现代科技文化也因此传播,并整合为区域文化的一部份,深刻地影响了当地历史进程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使韶关等地有了海洋商业文化色彩。

海上丝路不仅带动了中外经济和贸易的发展,同时也是外来文化的入口。韶关由于位于“海上丝绸之路”源头,开发早,对外交往频繁,外来宗教历史悠久,文化景观占用空间深广,影响也较大。佛教在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年)由“海上丝绸之路”经交趾合浦港传入岭南。南朝(527年),禅宗始祖达摩泛海抵广州,创建西来庵,其登陆点曰西来初地(唐道宣《续高僧传》)。南朝宋文帝元嘉初年(424年),天竺僧求那跋摩来南海,后取道始兴县入京。梁武帝初,天竺僧智药三藏创建南华寺。禅宗最初由达摩带入,到六祖慧能逐渐消化成本土禅宗,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奠定了自己的派系,南华寺成为了中国禅宗发祥地。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意大利耶稣会教士利玛窦从澳门进入岭南传教,开启西方宗教在我国内地传播先河,并传播了文艺复兴时代以来西方科技文化知识,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做出了贡献。北京大学季羡林教授1993年2月为陈炎教授专著(未刊稿)《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一书所写序言指出:“在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上,文化交流有过几次高潮。最后一次,也是最重要一次,是西方文化的传入。这一次传播的起点,从时间上来说,是明末清初;从地域上来说,就是澳门。整个清代将近三百年时间,这种传入时断时续,时强时弱,但一直没有断过(中国文化当然也传入西方,这不是我在这里要谈的问题);五四运动,不管声势多么大,只是这次文化交流的余绪。可惜是澳门在中西文化交流中这十分重要的地位,注意之者甚少。我说这话,完全是根据历史事实。明末清初传入西方文化者实为葡人,而据点则在澳门。”利玛窦在1589年到达南华寺,设计出中国第一个拉丁字母的拼音方案,其著译收入《四库全书》有《几何原本》等十一种,传播天文、地理、数学、历法等文艺复兴后科学知识。岭南文化具有兼容性、开放性、敢于并善于接受外来文化。韶关人从来就是求真务实、勇于创新、宽容大度、从容谈定、乐观自信的。这使利玛窦在韶关六年,终于能首次传教成功。

中国几千年来,经受两轮文化的碰撞交融,即二西(以佛教为先锋的西土文化——印度文化,以天主教的西洋文化——西方文化)之学。当然,思想只能在冲突碰撞和融会中产生,正是韶关这一地方,具备了多种元素间的冲突和融会,既有作为外来文化的佛教与华夏儒学间的冲突,又有佛学内部顿、渐间的冲突,更具备正统思想薄弱,而边缘思想继兴;本土文化滞后,而西土文化乍入的地域文化特征。慧能的产生,正是一位韶关人对产生于北方的正统学术的扬弃。他使佛性平等观有了最充分的体现。这是韶关给中国的第一次文化上的大贡献。孙中山在韶关誓师北伐等实践与思想,则是韶关给全中国第二次大贡献。而在古代佛教传播过程中,往往都对该地区文化传播有较多的贡献。寺院不仅是一地宗教活动的场所,也是文化人聚会的风雅之地。禅宗是中国佛教的主流力量,自唐代以后,形成五家七宗、“一花五叶”,影响很大,唐宋至明清,禅宗逐步传到国外。朝鲜、日本、东南亚等地甚至在六祖的年代就有人开始修习曹溪禅,现在更远传至澳洲、美国、加拿大、法国等欧美国家,全世界有佛教的国家就有南华寺的法脉,南华寺已成为国际上的禅宗祖庭。

利玛窦等来华耶稣会士,是以科学为手段,来达到他们传教的目的。实际上,他们在中国对西方文化的传播着力最多,介绍最细的并不是西方的科学技术,而是西方的宗教与哲学,其中最值得称道的就是对亚里士多德哲学的介绍。希腊哲学的奠基人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对于中国宗教文化来说,它完全是异质的思想,正是这种异质性对中国宗教文化的传统思维造成了冲击,正是这种异质性才表现出了中西哲学交流所产生的意想不到的进步的作用。这是晚明思想界流于谈禅及空疏无用的心性之学的一剂良药。他们以所介绍的基督教经院哲学对理学、佛学进行了理论争辨,加速了文化的融合。1600年徐光启从韶关回上海老家,结识利玛窦后,他们合译了《几何原本》等科学著作,徐光启的《农政全书》60卷、《崇祯全书》137卷等著述,使中西文化交融进入一个新的里程碑时期,对韶关等中国各地文化产生深远而广泛的影响。

其实,“一种文化就如一个人,是一种或多或少一贯的思想和行动的模式。各种文化都形成了各自特征目的,它们并不必然为其他类型的社会所共有。各个民族的人民都遵照这些文化目的,一步步强化自己的经验,并根据这些文化凝聚力的紧密程度,相应地给各种异质的行为越来越采取融会贯通的形态”(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这是每个有生命力并自强不息的文化所必然具备的特性。各种各样地区性的或民族性的文化,在它成长、壮大和成熟的过程中,都会和外部环境接触,因而产生冲突、适应与替代,直到出现难分难解的文化吸纳和融合。“海上丝绸之路”带来的文化碰撞交融,佛教、基督教的传播,彰显出韶关文化具有趋于整合的特性,具有文化更新、与时俱进的面貌。具有这种文化的韶关人,有奋斗的精神和自立的能力,不怯懦;有坚强的意志和临危不惧的勇气,不琐碎;有开阔的胸怀和眼光,进取、坚毅、大度、是岭南文化中一支生力军。

免责声明:以上整理自互联网,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我们重在分享,尊重原创,如有侵权请联系在线客服在24小时内删除)

  • 资讯
  • 最新问题
已经到底啦!
预约配音服务 关闭
预约成功后,我们工作人员会尽快与您联系请保持电话通畅
预约成功
您已预约成功,我们工作人员会尽快与您联系 请保持电话通畅
配音客服微信二维码

关注【客服微信】

抢先听最新案例,新客礼包等你拿!

提交
复制成功 微信号:18996381623 添加微信好友, 详细了解! 打开微信